大家好,这里佳佳乐心理咨询,我是王丹老师,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实验——小艾伯特实验。
1920年,约翰·布罗德斯·华生和他的助手罗莎莉·雷纳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一场实验证实他的推断:恐惧是天生的,或由于非条件反应。他认为,根据经典条件反射原理,他可以制约儿童恐惧另一个通常儿童不会害怕的独特的刺激。
约翰·华生和罗莎莉·雷纳从一所医院挑选了9个月大的艾伯特进行这项研究。在实验开始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让他首次短暂地接触以下物品: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结果发现,在此起点,小艾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
大约两个月后,当小艾伯特刚超过11个月大,华生和他的同事开始进行实验。开始时,把艾伯特放在房间中间桌上的床垫上。实验室白鼠放在靠近艾伯特处,允许他玩弄挥它。这时,儿童对白鼠并不恐惧。当白鼠在他周围游荡,他开始伸手触摸它。在后来的测试中,当艾伯特触摸白鼠时,华生和雷纳就在艾伯特身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出响亮的声音。毫不奇怪,在这情况下,小艾伯特听到巨大声响后大哭起来,并表现出恐惧。经过几次这样将两个刺激配对,白鼠再次出现在艾伯特面前。这时,他对白鼠出现在房间里感到非常痛苦。他哭着转身背向白鼠,试图离开。显然,这名男婴已经将白鼠(原先的中性刺激,现在的条件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建立了联系,并产生了恐惧或哭泣的情绪反应(原先对巨响的无条件反射,现在对白鼠的条件反射)。
这个实验导致如下一系列的后果:
巨响(非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
白鼠(中性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同时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
白鼠(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条件反射)。在这里,学习发生了。
这个实验让人疑惑的是,在实验的17天后,当华生将一只(非白色的)兔子带到房间,艾伯特也变得不安。对于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华生戴上有白色棉花胡须的圣诞老人面具出现在他面前,他都显示出相同的反应,小艾伯特的恐惧已经泛化到和小白鼠有着相似触感的事物上。实验到此就结束了。
科学界更是对他的实验议论纷纷,很多人都说他的实验是极为残忍的,但是他居然说:“如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根治恐惧的方法,那么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许多人开始了对华生实验的谴责,美国心理学协会还因此在1979年公布了实验伦理规范。但是华生依然成为了著名的心理学家,拿到了美国心理学协会的大奖。
作为一个行为主义者他认为,孩子就应该被当做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可以通过惩罚,禁止孩子做不好的事,从而让他们成为社会精英。以他的理论为基础衍生出的育儿经典“哭声免疫法”当时更是风靡整个美国。他也把他的这种理论运用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然而在他这样高压、缺乏感情的惩罚教育下,他的孩子从小就带着心理创伤长大,都过悲惨的人生。在看看那些伴随哭声免疫法长大的孩子,他们都属于严重缺爱的情况,其中有的轻则出现睡眠障碍,严重的甚至出现自闭症、精神分裂,在那一代孩子的幸福被毁掉之后,美国妈妈们严重摒弃了哭声免疫法,开始大力支持亲密育儿,华生也成为了美国妈妈们最讨厌的人之一。
好了,今天的心理学知识分享就到这了,希望能给家长朋友们一些育儿方面的帮助,我们下期见,佳佳乐心理咨询,用爱滋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