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佳佳乐心理咨询,我是王丹老师,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实验——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上个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了一个轰动世界的残忍实验,他找来一群刚出生的恒河猴,并将它们关在笼子里单独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他给实验的幼猴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由铁丝网构成的“铁丝网妈妈”,胸前挂着24小时提供奶水的装置;另一个是披着毛绒软垫,装着会释放温度装置的猴子木偶即“绒布妈妈”,它不提供奶水。然后他让幼猴自己选择,结果幼猴除了饿的时候会去找“铁丝网妈妈”,其余时间更愿意呆在“绒布妈妈”身上,甚至有些幼猴即便饿了也不愿离开,而是挂在“绒布妈妈”身上去够挂在“铁丝网妈妈”身上的奶水。
为了增加实验结论准确性,他还做了一些恐怖玩具去吓唬刺激幼猴,结果幼猴跑向了“绒布妈妈”,而不是一直给它提供奶水的“铁丝网妈妈”。接着他将“绒布妈妈”撤走,只留下“铁丝网妈妈”,再重复实验,结果幼猴也没有跑向“铁丝网妈妈”而是自己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接着他还对这些幼猴进行了旷场测试,他给幼猴准备了一间小房子,里面有着许多对猴子来说有意思的小物件,幼猴需要自己单独呆在房间里、或者跟“绒布妈妈”、或者跟“铁丝网妈妈”在一起。
当幼猴跟猴子木偶在一起时,幼猴会立即紧紧抓住它,在它身上蹭来蹭去,获取足够的安全感后,幼猴开始主动摆弄房间里的物件,期间还会往返于木偶和物件之间;
但是,当幼猴单独呆在房间,或者跟“铁丝妈妈”在一起时,它们会表现的十分恐惧,或者蜷缩成一团、或者尖叫嘶吼苦闹、或者慌乱得四处奔跑。
对比与“绒布妈妈”在一起时幼猴的反应,发现只有“绒布妈妈”才能给予幼猴安全感,讽刺的是即便“铁丝网妈妈”是给予了幼猴奶水,但对于幼猴来说,“铁丝网妈妈”在与不在都没有任何区别,无法提供任何的安全感。
为了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哈洛还在“绒布妈妈”身上装了喷水、突刺等装置,当幼猴想靠近“绒布妈妈”时这些装置就会启动来驱赶幼猴,哈洛本以为这样幼猴便不会在依赖“绒布妈妈”,但幼猴依然跑向“绒布妈妈”。
经历过这些实验的恒河猴无论公母,它们都无法融入猴群正常生活,无法正常寻找配偶及培育下一代,都出现了自闭、抑郁、自残等现象,就算母猴被强制生育幼猴,它们大多数都无法像正常母猴那样养育自己的孩子,甚至还会作出伤害幼猴的行为。
哈洛还设置一次实验,他给“绒布妈妈”增加了一个“晃动”功能,幼猴就可以跟“绒布妈妈”进行互动、玩耍。这次实验中的幼猴长大后竟然可以正常融入猴群、正常交配及培育后代,与之前实验中的幼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哈洛所处的时代正流行着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提出的育儿理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于他对食物的渴望,只要食物充足,母亲是可有可无的,过度的亲情只会溺爱孩子,让他们丧失自立自强的精神,越早把母亲和孩子分离越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孩子哭就让他哭、产后立即断奶、让孩子单独睡小屋等方法来锻炼孩子独立。当时这样做的家庭不计其数,可是华生的这种育儿理念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丝毫益处,运用华生这套育儿法培养的孩子就好似哈洛实验中幼猴与“铁丝网妈妈”的关系,长期缺爱的孩子成年后极易像实验中的恒河猴一样无法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养育自己的后代,严重者还将患上抑郁症,甚至还会自残让自己陷入痛苦。
诚然,这个哈洛的恒河猴实验是残忍,但无论是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角度,都是开创性的,且有深远的意义。哈洛经过一系列的恒河猴实验证明了孩子会对母亲产生依恋和爱,不是因为母亲的乳汁,而是因为相互之间的接触和安抚,还得出了以下结论“爱必须满足三个变量:运动、玩耍、触摸,只要能提供这三个变量,就能满足所有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他颠覆了华生的育儿理论,拯救了无数的孩子和家庭。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了,我们下期见,佳佳乐心理咨询,用爱滋养生命!